理化第一次段考重點整理
進入實驗室
1.
記得實驗室規則:開窗,聽話,不吃不玩
2.
認識器材用法:試管,量筒,陶瓷纖維網,漏斗
3.
處理意外方法:沖水,抹布,報告
第一章基本測量
1.
長度測量方法:
甲、準確值=刻度 測量值=刻度下一位
乙、例如:直尺每一刻度為0.1cm,測得巧克力直徑4.1cm,則需紀錄為4.10cm,其數字0為估計值
丙、若某紀錄為3.5cm則此紀錄之刻度為1cm(準確值),估計值為數字5
2.
體積測量方法:
甲、排水法,原理是水會填補縫隙,所以水加物體總體積扣掉水的體積就是答案,**注意:要完全沉入水中**
乙、量筒使用:平視液面中間,注意每格代表數量,要加估計值
3.
質量測量方法
甲、天平原理:兩邊物質一樣多
乙、歸零:校準螺絲往比較輕的方向調
丙、質量計算:砝碼加騎碼x0.1
4.
密度計算
甲、密度=質量/體積
乙、密度相同應該是同樣物質
第二章物質的世界
1.
物質三態:
固態
|
液態
|
氣態
|
|
固定形狀
|
○
|
×
|
×
|
固定體積
|
○
|
○
|
×
|
2.
純物質與混合物:
甲、純物質:單純一物質,元素與化合物都是,例如鐵,氯化鈉(鹽);有固定性值
乙、混合物:含多種物質,例如奶茶,空氣,鹽水,酒;性質不定,由混合比例決定
丙、混合物分離:利用物理方法,例如過濾,溶解,蒸發
3.
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:
甲、物理變化:三態變化,切割,溶解等,沒有變成其他物質
乙、化學變化:燃燒,生鏽,發酵,消化,光合作用,
丙、物理性質:顏色,熔點,沸點,狀態,密度,硬度,導電性等
丁、化學性質:可燃性,助燃性,活性等
4.
溶液:
甲、固態溶液:例如合金
乙、液態溶液:例如鹽水,汽水,酒
丙、氣態溶液:例如空氣
5.
水溶液:
甲、物質溶解於水中,沒溶解不算,例如油不溶於水,就不是水溶液
6.
濃度:
甲、越濃顏色越深,味道越濃,氣味越強
乙、溶質:被溶化的物質,例如鹽
丙、溶劑:溶化別人的物質,例如水
丁、溶液:溶化在一起的混合物,例如鹽水
戊、濃度計算:溶質/溶液=溶質/全部,(重量百分濃度與體積百分濃度都一樣)
7.
擴散現象:
甲、粒子互相撞擊造成均勻分散的現象
8.
溶解度:
甲、每百公克水可溶解多少溶質的標示方式,例如26g/100g水,與濃度不同
乙、溶解度受溫度與壓力等因素影響,例如壓力越大,氣體溶解越多
丙、飽和溶液:溶解不進去某物質的溶液,例如硝酸鉀實驗,硝酸鉀產生沉澱
9.
空氣的組成:
甲、比例:氮氣78%,氧氣21%,氬氣0.9%,其他0.1%
乙、氮氣:最多,不可燃,不助燃,食品充填防變質,肥料,液態氮,保存臍帶血
丙、氧氣:助燃,醫療,航空,呼吸,焊接助燃
丁、氬氣:惰性(高貴)氣體,焊接防氧化,填充燈泡,避免氧化
戊、氖氣:霓虹燈:發紅光,
己、氦氣:元素第二氫,做氣球,飛船
10. 排水集氣法:收集氣體,最純,易溶於水氣體(例如氨氣)不適合
甲、氧氣:雙氧水加二氧化錳, 二氧化碳:鹽酸加大理石
11. 解題方法:
甲、理解:理解老師所教的,或是看懂課本內容,如沒時間,只看懂秘笈也可以
乙、智力測驗:把題目當作智力測驗,把自己當作偵探,把騙人的線索刪除,把有用的線索框起來,再想想哪個答案比較可能
丙、多練習:電視看多了,就知道劇情發展,題目看多了,就知道問題在哪裡
丁、難題不要猜C:因為大家都猜C,所以很多出題老師,都降低C的答案次數
戊、數學題:理化題很多是考國文閱讀測驗,或是考數學應用題,把這些題目當作國文或數學題來解答就好了
己、沒看過的專有名詞:請把它用x代替就好了,考試中沒辦法查,管它是什麼
重點整理(3-1,3-2)
一.
波:波是一種能量,會傳遞出去,例如光波發射
甲、波的分類:需要介質幫忙傳遞的叫做力學波(機械波),不用的叫非力學波(非機械波)
i.
力學波:震動方向與傳遞方向垂直叫橫波,震動方向與傳遞方向平行叫縱波
1.
橫波:例如海浪上下起伏,款款向前
2.
縱波:例如聲波,打鼓時,鼓膜前後震動,聲音亦隨之向前傳遞
ii.
非力學波(電磁波):電磁波是橫波,依靠波本身的能量產生電磁感應而傳遞
1.
例如:光波,電波,手機訊號
乙、波的性質定義
i.
波峰:波最高的位置 波谷:波最低的位置
ii.
波長:一個完整波的長度,例如波峰到下一波峰,波谷到下一波谷
iii.
振幅:波的中間到最高或最低處的距離,如果波峰到波谷則是兩倍的振幅
iv.
週期:一個波要花幾秒,(意思是波走一步要幾秒)
v.
頻率:一秒可以產生幾個波,(意思是每秒波可以走幾步),單位叫做赫茲(Hz)
vi.
頻率=1/週期
vii.
波速:波每秒前進的距離=波長x頻率, or 波長x(1/週期)
viii.
波速受限於介質:在同一介質中,波速固定,又因為波長x頻率=波速,所以頻率變大波長就要變小,相乘才會等於定值
例如:某介質中波速為100cm,若頻率為10Hz,則波長為10cm,
若頻率變成20Hz,則波長為5cm
若頻率變成50Hz,則波長變成___cm
丙、波的反射與折射
i.
波的反射:波遇到障礙物會反射,不一定要是鏡子
反射定律:入射角=反射角and入射線,反射線,法線在同一平面上
ii.
波的折射:波進入另一個介質時會因為介質密度不同產生轉彎,法則:角大速大
3-3,3-4,3-5聲音
重點整理
1.
聲音產生的條件:
甲、聲源:震動產生聲音的發聲體,例如聲帶,吉他絃,打鼓,(人只能聽見20Hz~20000Hz的聲音)
乙、介質:固體,憶體或氣體等可以傳遞聲音的物質
丙、接收體:耳朵,麥克風等接收聲音的能力
2.
影響聲音速度的條件:
甲、介質種類:固體>液體>氣體
乙、溫度:溫度越高,聲速越快,空氣中的聲速=331+0.6x攝氏溫度(單位公尺)
丙、風速:順風比較快
丁、濕度:雨,霧會增加空氣密度,加速聲音傳播
3.
回聲:
甲、回聲需要堅硬平滑的反射物,柔軟會吸收聲音能量,粗糙會使聲音分散
乙、回聲的應用:聲納,傳聲筒,兔子耳朵,聽診器,超音波診斷,音樂廳
丙、不需要回聲時:可以鋪地毯,窗簾,布幕,吸音板吸收聲音,或是將聲音反射到不影響生活的方向
4.
超聲波:頻率超過20000Hz的聲音,人耳無法聽見,應用於超音波掃描或清洗工具等
5.
進階計算題:注意:畫圖是最好的解法,好孩子不要相信以下的計算方法:
甲、穿越不同介質回聲計算=
乙、蝙蝠飛行安全距離問題=
丙、船鳴笛問題
i.
船駛向山壁,鳴笛後t秒聽到回聲,鳴笛時距離=
ii.
船駛離山壁,鳴笛後t秒聽到回聲,鳴笛時距離=
6.
聲音三要素
響度
|
音調
|
音色(音品)
|
|
說明
|
聲音大小
|
聲音高低
|
聲音特色
|
單位
|
分貝dB
|
赫 Hz
|
無
|
影響因素
|
振幅
|
頻率(高音:薄,細,短,緊)
|
波形,(每個樂器都有獨特聲音)
|
分貝:每增加十分貝,響度乘10倍,例如三十分貝是十分貝的100倍響度
音調:越薄,越細,越短,越緊,音調越高;例如量筒中水面越高,空氣越少,吹氣時空氣振動音調越高,但敲擊時則相反,因為使水震動,所以水面越高,水越多,音調越低
音色:可靠聽音色分辨哪種樂器或某人發出聲音,模仿者也是模仿音色,使人誤認是某人在講話
7.
音叉共振:
甲、音叉頻率相同時,敲擊其中之一的音叉,靠近另一音叉,兩支音叉都會震動,例如敲擊音叉後,將音叉靠近鋼琴弦,會使頻率對應的弦產生震動
乙、共鳴箱:增強響度,聲音可傳遞能量,例如吉他,小提琴,鋼琴等都利用共鳴箱增強響度
8.
樂音與噪音:
甲、噪音是令人不舒服的聲音,樂音則會讓人感覺愉快
乙、噪音管制法:環保署,環保局,環保處;報警可以協助處理;另規定八小時工作場合,聲音不可超過90分貝
第四章 光與顏色 重點整理
1.
看見物體的條件:物體本身發光,或是反射光線;並且光線被眼睛接收到。
2.
光的直進性:光在相同且均勻介質,且不受巨大萬有引力引響,必遵守光的直進性.
甲、
影子:光無法穿透的部分會較暗,即所謂影子
乙、本影:全部沒照到光的部分區域
丙、半影:只有部分光線照得到的區域
丁、光的直進性例子:皮影戲,立竿見影,張嘴不見胃,日晷,影子,針孔成像,日月蝕
3.
針孔成像:光經過針孔,投影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像
甲、針孔物體與針孔距離與針孔與投影距離比例,即是蠟燭與投影大小比例
乙、針孔若多打洞,即多形成額外影像;若洞擴大,影像會較亮,但較模糊
4.
光源差異:
甲、點光源(非平行光):例如路燈(越近影子越短),手電筒(越近影子越大)
乙、太陽光(平行光):物體高度與影子長度成正比
5.
光的反射:
甲、漫反射:粗糙表面,光線隨表面角度反射,例如浪潮海面的夕陽反光有波紋
乙、反射定律:所有物體都遵守反設定律;入射角=反射角;入射線,反射線,法線在同一平面
6.
平面鏡的轉動:
甲、鏡子轉動幾度,法線就轉動幾度
乙、法線轉動幾度,入射角與反射角就同時增減幾度,故入射線與反射線夾角會增減兩倍度數
7.
平面鏡成像
甲、平面鏡成像性質:大小相等,左右相反,虛像;物距=像距;入射角=反射角
乙、實像與虛像:實像可投影,上下顛倒;虛像不可投影,只可用眼睛看,虛像實像都左右相反
8.
平面鏡反射應用:
甲、萬花筒:多個平面鏡來回反射,可成多重且對稱的像
乙、平面鏡:看全身像,需要鏡子長度為身高的一半;鏡子距地面高=(腳底到眼睛高度)/2
9.
凹凸面鏡:
甲、凹面鏡:同凸透鏡;有實焦點,一倍焦距內為正立放大虛像,越靠近焦點像越大;一倍焦距不成像;一倍焦距外為倒立放大實像,物體越往遠處移動則逐漸變小,例如手電筒,化妝鏡
乙、凸面鏡:同凹透鏡;有虛焦點,只有正立縮小虛像,離越遠像越小;例如7-11,路旁防撞鏡
10. 光的折射:光在進入不同介質時,產生速度變化,造成的偏折現象(角大速大)
甲、例子:光入水,偏向法線;看魚比較淺,潛水看樹木比較高遠;夕陽,星星比實際高
乙、光的可逆性:光進水,與光出水可以用相同的折射路線
11. 透鏡分類:中間較厚為凸透鏡,可會聚光線,中間較薄為凹透鏡,可發散光線
甲、
凸透鏡成像性質
物體位置(左側)
|
成像位置
|
成像性質
|
無窮遠處
|
右側焦點上
|
一點
|
兩倍焦距外
|
焦點至兩倍焦距間
|
倒立縮小實像
|
兩倍焦距上
|
兩倍焦距上
|
倒立相等實像
|
1~2倍焦距間
|
兩倍焦距外
|
倒立放大實像
|
焦點上
|
不成像
|
不成像
|
焦點內,靠近焦點
|
同物體,在左側
|
正立放大虛像(較大)
|
焦點內,靠近鏡心
|
同物體在左側(較靠鏡心
|
正立放大虛像(較小)
|
乙、凹透鏡成像性質
物體位置(左側)
|
成像位置
|
成像性質
|
無窮遠處
|
左側虛焦點
|
一點,虛像
|
離鏡心較遠處
|
左側物體與鏡心間
|
正立縮小虛像(較小)
|
離鏡心較近處
|
左側物體與鏡心間
|
正立縮小虛像(較大)
|
12. 放大的光學儀器
第一次放大(物鏡)
|
第二次放大(目鏡)
|
成像性質
|
|
複式顯微鏡
|
物體在1~2倍焦距,產生倒立放大實像
|
像在目鏡焦點內,產生正立放大虛像
|
上下顛倒左右相反
|
單筒望遠鏡
|
物體在2倍焦距外,產生倒立縮小實像
|
像在目鏡焦點內,產生正立放大虛像
|
上下顛倒左右相反
|
13.
縮小的光學儀器
相機
|
眼睛
|
|
物體位置
|
兩倍焦距外
|
兩倍焦距外
|
成像
|
倒立縮小實像
|
倒立縮小實像
|
鏡片
|
鏡頭
|
水晶體
|
限制光線
|
光圈
|
瞳孔
|
限制時間
|
快門
|
眼簾
|
投影位置
|
感光元件(底片)
|
視網膜
|
14. 近視與遠視眼對比
原因
|
矯正
|
|
近視眼
|
眼球太長或水晶體焦距過短
|
凹透鏡
|
遠視眼
|
眼球太短或水晶體焦距過長
|
凸透鏡
|
15.
色散現象:日光進入三稜鏡,不同色光因頻率不同,紫光頻率較高,速度降低較多,產生折射角度較小,故更偏向法線,使光線分散開來形成彩虹的現象
16. 光的三原色:紅,藍,綠
紅+綠+藍
|
紅+綠
|
紅+藍
|
綠+藍
|
顏料混合
|
紅+綠+藍
|
黃+紫
|
紫+青
|
黃+青
|
紅+綠
|
白
|
黃
|
紫
|
青
|
不反光
|
紅
|
藍
|
綠
|
不反光
|
17. 各色物體的反光
各色物體
|
黃
|
紫
|
青
|
紅
|
綠
|
藍
|
白
|
黑
|
可反射的光
|
紅+綠
|
紅+藍
|
綠+藍
|
紅
|
綠
|
藍
|
紅+綠+藍
|
無
|
會吸收的光
|
藍
|
綠
|
紅
|
綠,藍
|
紅,藍
|
紅,綠
|
無
|
紅+綠+藍
|
18. 各色透明物的透光
各色透明物
|
黃
|
紫
|
青
|
紅
|
綠
|
藍
|
無色
|
黑
|
可透射的光
|
紅+綠
|
紅+藍
|
綠+藍
|
紅
|
綠
|
藍
|
紅+綠+藍
|
無
|
會吸收的光
|
藍
|
綠
|
紅
|
綠,藍
|
紅,藍
|
紅,綠
|
無
|
紅+綠+藍
|
19. 藍天是日光中的藍光被空氣分散,白雲是白光反射,烏雲是雲層太厚光線被吸收太多,紅色夕陽是紅光波長短,折射少,才可以被看到紅色,海水吸收紅光,所以看到藍色;彩虹(水滴)有兩次折射,一次反射;太陽旁邊一圈彩虹(霓),則有兩次反射,兩次折射
第五章 溫度與熱 重點整理
5-1溫度與溫度計
1.
人體只能感覺相對溫度,例如天氣變熱,熱湯變冷了.或是依據感覺猜測溫度.
2.
溫度計:利用冷縮熱脹原理,以體積或其他物理變化,測量溫度變化量
3.
溫度計分類:
甲、氣體溫度計:因氣體體積可以壓縮,用來測量溫度不易準確,後改良為利用空氣膨脹,浮力變大的伽利略溫度計
乙、液體溫度計:酒精溫度計(可測到攝氏110度),水銀溫度計(可測到攝氏360度);準確度高,穩定,但液體凝固與沸騰即超出其使用範圍
丙、固體溫度計:利用雙層金屬,兩種金屬的膨脹程度不同,造成彎曲,以指示溫度
丁、液晶溫度計:利用不同材質液晶在不同溫度下的顏色差異,顯示當時溫度
戊、紅外線溫度計:耳溫槍,體溫感測儀,利用探測物體熱輻射的紅外線多寡,可以測得物體溫度
4.
溫標:溫度的單位
甲、瑞典攝氏:以水的沸點為100度,冰點為0度,制定出攝氏溫標℃
乙、德國華氏:以水的沸點為212度,冰點為32度,制定出華氏溫標℉
丙、攝氏華氏換算: ℉=℃ x (9/5) +32è℃=(℉-32) x (5/9)
丁、A氏B氏換算:
i.
照題意找出A氏與B氏溫度相當時的對應數字兩組;
ii.
依據兩組數字換算出A氏一度相當於B氏幾度的比例數=(b1-b2)/(a1-a2)
iii.
計算A氏0度時,B氏幾度的基本差:b0=b1-(a1 x比例數)
iv.
換算公式即為:B=(A x 比例數) + 基本差 or: A=(B-基本差)/比例數
5.
溫度計液體高與溫度換算:將高度當作刻度,例如一公分算一度,再利用A氏B氏換算法即可
5-2熱量與比熱
1.
熱量:物質含有的熱能
物質的冷熱程度與其所含有的熱能有關,但是若把物質燃燒,則是把物質含有的化學能轉換為熱能
例如冰淇淋很冰,它本身的熱能很少,但是內含的脂肪,糖都可以經由燃燒而轉化成熱能
2.
熱量的單位:卡路里,簡稱卡(cal),1卡的熱能可以讓1公克的水,溫度上升1℃
3.
熱量的傳遞:熱量會由溫度高者傳向溫度低者;不是熱量高者傳給熱量低的
4.
比熱:讓1公克某物體,溫度上升1℃所需的熱量,例如比熱0.1就是1公克某物體,溫度上升1度需要0.1卡熱量,又如水的比熱是1,所以1卡的熱能可以讓1公克的水,溫度上升1℃;比熱大者需要比較多的熱量溫度才能上升,比熱小者只要一點熱量,溫度就可以上升很多.
物質
|
水
|
酒精
|
鐵
|
鋁
|
冰
|
水蒸氣
|
銅
|
比熱
|
1
|
0.6
|
0.113
|
0.217
|
0.55
|
0.48
|
0.093
|
5.
熱的變化量:物體溫度降低,表示釋放出熱量;所釋放出的熱量=比熱x質量x溫度變化量;溫度上升則為吸收熱量(特例:冰塊融化時,溫度保持零度,但仍在吸收熱量,稱為熔化熱,另有蒸發熱,相反亦同)
6.
加熱時間與溫度上升量:加熱越久,溫度上升越多,兩者成正比
7.
水量與溫度上升量:要加熱的水越多,溫度上升越慢,兩者成反比
8.
熱平衡:溫度高與溫度低的物體放在一起,溫度高者會把熱量傳給溫度低者,直到兩者溫度相等
9.
熱平衡計算:釋放熱量=吸收熱量+散失熱量;(參照重點五, 釋放出的熱量=比熱x質量x溫度變化量)
5-3 熱對物質的影響
1.
物理變化:
甲、
冷縮熱脹:鐵環加熱,孔洞變大;鐵軌,橋面留空隙,夏天空隙小;磁磚,水泥地留空隙,避免撐裂;利用不同金屬膨脹係數不同,作成雙金屬開關或固態溫度計
乙、三態變化:熱量越多,分子震動越強,越能掙脫物質結合力,造成型態改變.
丙、蒸發與沸騰:隨時會蒸發,沸騰只有達到沸點才會
2.
化學變化:
熱會促進許多種化學變化例如燃燒,課本特別提出兩種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如下
甲、
藍色含水硫酸銅,加熱à無水硫酸銅+水蒸氣
乙、無水硫酸銅+水à放出熱量+藍色含水硫酸銅
丙、粉紅氯化亞鈷,加熱à藍色氯化亞鈷(無水)
丁、藍色氯化亞鈷+水à放出熱量+粉紅氯化亞鈷
5-4 熱的傳播
1.
傳播方式:
甲、傳導: (固體)透過物質(固體)將熱傳送到遠處
乙、對流: (液體,氣體)熱水(熱空氣)上升,冷水(冷空氣)下降,造成熱對流
丙、輻射:利用電磁波方式(紅外線等)將熱能傳送到遠方,不用介質,因為只要是有溫度的物體,都會放出紅外線等電磁波
2.
保溫原理:避免傳導對流輻射,以杜絕熱量散失
甲、傳導:塞子用不易導熱的材質,如軟木塞
乙、對流:抽真空,避免空氣對流,也可避免傳導
丙、輻射:內層鏡面,將輻射熱反射回去
第六章 元素與化合物 課本重點整理
6-1純物質分類
元素:一般化學方法無法分解的最基礎純物質,僅有化學元素表內的一百多種元素;例如氫
化合物:兩種以上元素拼起來的物質;例如氯化鈉
純物質:只包含一種元素或化合物的組成體;例如純水,氮氣,氧氣
混合物:兩種以上純物質混在一起,各自獨立;例如空氣,海水,珍珠奶茶,礦泉水
分解與化合:
分解反應:化合物可以拆開成比較小的化合物或是元素,例如氧化汞à氧+汞
化合反應:小的化合物或元素可以拼成較大的化合物,例如氫+氧à水
化合物與其組成份子的特性通常不同;例如氫+氧à水,水不可燃,不助燃,但氫氣可燃,氧氣可助燃
6-2 認識元素
分辨元素的特徵:1.外觀,2.導電導熱,3.延展性
1.
金屬元素
甲、狀態:除了汞(Hg)為液態,其他都是固態,中文元素名稱部首都是”金”例如鈉,鈣
乙、顏色:有金屬光澤,銀白色居多,黃金是金色,銅是紅色
丙、熔點沸點較高
丁、導電導熱佳
戊、與氧化合若可溶於水呈鹼性,若不能溶於水就沒變化(中性)
己、地表最強金屬
i.
導電性:銀(Ag)第一,銅(Cu)第二
ii.
延展性:金(Au)
iii.
硬度:鎢(W)
iv.
熔點:最高:鎢(W),最低:汞(Hg)
v.
密度最小:鋰(Li)
vi.
地殼含量最多金屬:鋁(Al)
2.
非金屬元素
甲、狀態:三態都有,部首石部是固態,水部(溴)為液態,气部是氣態
乙、顏色:硫黃色,碳黑色,磷暗紅色,鑽石無色,氟淡黃色,氯黃綠色,溴暗紅色,碘紫黑色
丙、熔點沸點較低
丁、導電導熱不佳,但是有特例:石墨導電導熱佳
戊、與氧化合若可溶於水呈酸性,若不能溶於水就沒變化(中性)
己、地表最強非金屬
i.
導電性:石墨(C)
ii.
空氣中最多:氮氣(N2),***最多的惰性氣體氬氣(Ar)
iii.
活性:氟(F2)
iv.
液態:只有溴(Br2)
v.
密度最小:氫氣(H2)第一名,第二名是氦(He)
vi.
地殼含量最多非金屬:氧(O)第一名,第二名是矽(Si)
生活常見元素:(請參考課本p171-p175)
1.
鐵(Fe): 含碳量:生鐵(鑄鐵)>鋼(鍛鐵)>熟鐵,生鐵硬,熟鐵軟,不鏽鋼是鐵加鉻與鎳,電話卡,磁帶是利用氧化鐵的磁性,生鐵可作欄杆,水道鐵板,水管;不鏽鋼可做餐具,醫療器材
2.
鋁(Al):地殼中最多的金屬,活性大易生鏽,但是生鏽後的氧化鋁緻密不易脫落,可以保護裡面的鋁,可作飛機外殼,腳踏車,鋁門窗
3.
銅(Cu):導電性第二名,比較便宜易加工,常用於電線電器;銅+錫=青銅,人類最早使用的合金,硬度大,易鑄造,耐腐蝕,可作武器,炊具,毛公鼎,錢幣;銅+鋅=黃銅,顏色像金,可作樂器,裝飾品
4.
碳(C):同素異形體:同樣元素不同組合辦法,金剛石=鑽石,是世界最高硬度物質,石墨:俗稱黑鉛,可導電導熱,可作乾電池的材料與鉛筆芯,芙(C60)由60顆碳原子組成的球體,強度高有彈性,可做防彈衣以及各種高強度的結構體,是未來的新材料;活性碳可以吸附雜質,過濾空氣及水,瓦斯爐的火呈紅色表示燃燒不完全,會產生一氧化碳,會中毒,會使鍋底變黑,爐火要藍色才正常,雷射印表機是融化,碳粉讓碳黏在紙上
5.
氮(N2):空氣中最多的元素,不可燃,不助燃,低溫高壓下凝結成液態氮,可作為冷凍劑,食品包裝充填氮氣可以保鮮
6.
氧(O2):空氣中第二多,可助燃,可使金屬生鏽,可供生物呼吸
7.
惰性氣體:性質安定;氦氣(He)做汽球或飛船,氖氣(Ne)做霓虹燈發紅光,氬氣(Ar)焊接時防止生鏽
8.
鈦(Ti):密度低,跟鋁一樣,氧化鈦會形成保護膜,耐腐蝕,可做植牙,人工關節,骨骼,飛機,太空船
9.
金(Au):活性最低的金屬,不易生鏽,延展性最好,導電導熱都不錯,主要作錢幣,飾品,電子工業保護線路,增加抗腐蝕性(銀銅都容易生鏽或受到腐蝕)
10. 汞(Hg):熔點最低的金屬,熱脹冷縮穩定,常做血壓計,溫度計,燈管,燈管通電時裡面的汞會放出紫外線,紫外線再使燈管玻璃上的螢光物質發出螢光,汞有毒性,水銀電池要回收,避免汙染,若不慎將汞灑在地上可用硫粉與汞化合成固態硫化汞再回收處理
11. 鎢(W):硬度最大,熔點最高,可做電燈泡鎢絲,可做成鎢鋼刀具,砍金切菜,據說屠龍刀就是鎢鋼
12. 矽(Si):地殼中第二多的元素(氧第一多),介於金屬於非金屬之間,是半導體,用於手機,電腦的CPU,記憶體等積體電路(晶圓)的製造,也是玻璃的原料
6-3原子的結構
原子說:道耳頓提出,1.一切物質都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組成
2.相同元素的原子,質量與性質都相同,
3.化合物是由固定比例的原子組合,
4.化學反應只是重新排列組合,其中的原子不會產生或消失
原子的結構:推翻道耳頓的原子說:1.湯姆森發現電子(帶負電),
2.拉塞福發現原子核佔有原子的大部分重量,
3.電子繞原子核運轉,拉塞福又發現原子核裡面有帶正電的質子
4.查兌克發現原子核還有不帶電的中子.
質量數:質子+中子
因為電子很輕,所以原子的質量只算原子核的質量(質子+中子),例如鈉的原子序=11質量數=23,
表示其原子序=質子數=電子數=11;中子數=質量數-質子數=(23-11)=12
第六章重點整理
6-4 元素週期表
1. 活性實驗
元素
|
與水反應
|
反應後酸鹼
|
酚酞顏色
|
比重
|
水中浮沉
|
油中浮沉
|
鋰
|
溫和
|
鹼
|
紅
|
超級輕
|
浮很高
|
浮
|
鈉
|
強烈
|
鹼
|
紅
|
很輕
|
浮
|
沉
|
鉀
|
強到噴火
|
鹼
|
紅
|
輕
|
浮一點
|
沉
|
銣
|
強到爆炸
|
鹼
|
紅
|
不輕
|
浮不起來
|
沉
|
2. 門德列夫週期表
甲、依原子量排列
乙、發現元素性質有規律性
3. 現代週期表
甲、依原子序排列,元素特性有週期性變化
乙、族:縱行為族,有18族,每族性質相似
丙、週期:橫列為週期,有七列,同族中越大列數,活性越大,質量也越大
丁、第一族為鹼金族:化合物鹼性,會溶於水,
戊、第二族為鹼土金屬族:化合物鹼性,會沉澱
己、第三族是鈦族,第四族是釩族….17族是鹵素,18族是惰性氣體
6-5分子
1. 原子與分子
甲、
自然界元素存在方式
i.
單原子:惰性氣體,例如氬氣(Ar)
ii.
雙原子:一般氣體,例如氧氣(O2)
iii.
堆疊原子:金屬,僅用一個原子表示,例如鐵(Fe)
乙、分子(亞佛加厥提出)
i.
可分為元素分子與化合物分子
ii.
分子是由原子依固定比例組合而成
2. 化學式
甲、
表示法種類
乙、
表示規則
i.
單一原子:元素右下角寫原子數目,例如臭氧O3表示由三顆氧原子組成臭氧,數量是1可以省略
ii.
化合物:數種原子組成,各列出名稱及數目,例如CO2由一顆碳及兩顆氧組成
iii.
金屬與非金屬順序:金屬先,非金屬後,例如氯化鈉,鈉先綠後;NaCl;在元素表左邊的元素先寫,右邊後寫
iv.
含氧化合物:氧氣寫後面,例如MnO2
v.
碳氫氧化合物:依碳氫氧順序寫,例如葡萄糖C6H12O6
丙、
常見化學式
名稱
|
氫
|
氮
|
硫酸
|
氧化銅
|
二氧化錳
|
二氧化碳
|
氯化氫
|
化學式
|
H2
|
N2
|
H2SO4
|
CuO
|
MnO2
|
CO2
|
HCl
|
名稱
|
氧
|
氯
|
硫酸銅
|
氧化鎂
|
水
|
二氧化硫
|
氯化鈉
|
化學式
|
O2
|
Cl2
|
CuSO4
|
MgO
|
H2O
|
SO2
|
NaCl
|
重點補充:
1.
原子量:把碳原子(12C)的質量作標準所訂定的原子質量單位,不等於原子序
2.
分子量:一個分子中所有原子的原子量加總,例如CO2=12+(16x2)=44
3.
莫耳數:純物質的總質量/原子量或分子量
1莫耳純物質為6x1023個分子的質量,=該物質的分子量(單位g)
例如:1莫耳CO2的質量=44g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